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,化已成为当前局势下白酒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。白酒当务之急必须开拓创新,努力探索化道路,把市场作为第二生命之源。
经历了高需求、高产出、高利润的“黄金十年”发展期后,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。市场的持续疲软酿生了行业的深重危机。随着地位的提升和消费群体的增长,外资资本和国外酒业巨子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展开激烈竞争,销售额逐年攀升,目前威士忌、白兰地等已经占据蒸馏市场的10%,葡萄酒更是占据国内市场的35%。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,白酒“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”,相继出台措施应对压力和挑战。尽管白酒品牌在化推广上做出了努力,与洋酒在市场大行其道形成鲜明对比。世界四大蒸馏酒中,除了白酒,都已名扬市场。威士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.25%,位列;白兰地的市场占有率约在11.5%~13%之间;伏特加排名第三,约为4%;而我国白酒的MS值只有0.76%。
制约白酒品牌化的因素
缺乏化思维
是世界的蒸馏酒生产国和消费国,年均产量占世界蒸馏酒总产的30%左右,消费量约占世界蒸馏酒总销量的28.5%。尽管如此,却是欧洲烈性酒占据市场的垄断地位。近年来,白酒“走出去”已经成为业界共同的呼声,然而在实践中,除了几家龙头企业外,试水者寥寥无几。虽然酒业巨头在品牌化方面耕耘不止,就其“走出去”的表现来看,更多是参加诸如性酒类展会的方式,缺乏有规划性的营销策略。而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思想使得很多名酒企业认为进军市场必先占牢国内市场。要培育市场,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,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,还要承担不可预知的回报率风险。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,但利润仍然十分可观,因此白酒企业更愿意将营销资源投入国内市场,尤其是中白酒的开发上。而开发白酒市场目前还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,与其面对未知的风险,白酒企业宁愿将眼前的已知拓展到。因此,白酒化的口号已提出多年,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。缺乏白酒品牌化的思维,化的效果便不尽如人意。
缺乏化标准
白酒品牌“走出去”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标准化问题。在国外酿酒界早已形成“产品出口,标准先行”的理念,然而我国白酒的标准化建设起步晚,底子差,我国大中型白酒企业生产的白酒执行的是国家标准,国家标准本身很不完善,同时又与通行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。因此,这对保护和推广白酒品牌产生的影响。到目前为止,白酒在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仍然属于“HS2002-220890:每升酒精含量低于80%的其他蒸馏酒及酒精饮料”,没有获得独立的“身份证”编码,不利于我国白酒品牌走向市场。
饮酒文化差异
不同国家和地区饮酒文化差异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。的饮酒文化以展现人文内涵为主,西方的饮酒文化主要体现对酒的欣赏与尊重。西方的饮酒文化,尤其是欧美国家,主要是“酒吧文化”,酒吧不仅是消费者饮酒之处,也是聚会与聊天的场合。而的白酒则更多是增进友谊、表达感情的、营造良好交际氛围的媒介,是展现风俗礼仪的一种“宴会文化”。此外,白酒独特的酿造工艺的入口舒适度与市场消费习惯有着较大差异,其口感一时难以被国外消费者所接受。
地区保护主义
众多欧美国家为保护国内酒类市场,对酒类产品进口制定了各种技术壁垒。如不断提高的高于实际需要的标准水平;不断增加的检测项目;严格负责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;高度严格而复杂的检测程序等。而我国白酒的微量成分分析至今没有定论,其理化指标不能通过食品检测标准,直接制约白酒走向市场。除了技术壁垒外,较高的关税壁垒也造成白酒品牌在市场的先天弱势。